全国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建设
雄安新区国土空间信息模型(Territory Information Model,简称TIM)建设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结合雄安新区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BIM)、城市信息模型(City Information Modeling,简称CIM)实践经验,面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业务场景,提出“城乡统筹、全要素覆盖、由表及里、时空立体、动态更新”的TIM研究思路。研究提出TIM0-TIM5六个层级和二三维一体化的主题数据库建设理论,形成全域全要素、地上地下空间的“动态模型”,并构建数据知识图谱;采取“场景驱动-标准化处理-融合治理-场景应用”的路径,支撑规划实施体检评估、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疏解、空间利用全过程监测场景,赋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业务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治理。
TIM建设的本质需求
TIM建设的本质是重构国土空间治理的数字孪生体系,为国土空间本底和变化的调查监测提供数据治理框架。TIM是能感知、可计算的。应用TIM可直接支撑自然资源管理的各项业务管理,使基于TIM的数字化管理本身成为监测数据的来源,进而形成可计算的数据本体,解决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缺乏专项调查的问题。TIM是善治理、可学习的。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实现空间变化的统计分析,实现规划和政策的效用评估,为国土空间治理提供基于空间的证据。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通过宏观与微观数据的比较,发现人地矛盾问题,模拟预测人地关系演变,自动发现问题、辅助解决问题。
雄安新区从BIM到TIM的升维构建
雄安新区BIM升维到TIM。雄安新区在构建TIM体系时借鉴BIM建设的案例,以规划实施业务需求和数据精细化为导向,实现数据的动态更新以及上下级数据的互联互通。
雄安新区TIM的构建技术。提出TIM0-TIM5六个层级和二三维一体化的主题数据库理论,完成空间数据感知获取、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非结构化数据空间定位等工作内容,为雄安新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CSPON)建设提供数据基础。
雄安新区TIM的构建层级
雄安新区TIM的融合技术。雄安新区数据种类丰富、数据格式繁多,通过空间关联融合、关联关系融合、时态关联融合等技术,促进各业务数据之间融合,实现数据轻量化。
雄安新区TIM的融合分类
雄安新区TIM的更新技术。基于雄安新区现有BIM0-BIM5的模型体系,针对现有存量数据和感知监测增量数据形成的主题数据,遵循动态更新、定期更新的原则,切实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数据服务。
雄安新区TIM的更新方法
雄安新区TIM应用场景设想
雄安新区TIM的应用模式
基于TIM的雄安新区绿色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场景。通过整合多尺度绿色空间规划数据、长时序遥感影像数据,运用大模型技术,实时监测千年秀林地类、树种、碳汇等的变化,定量评估绿色空间规划的实施效果,支撑绿色空间规划的评估优化。
基于TIM的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素保障场景。在TIM框架下,融合治理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治理数据,实现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的实施状况监测分析,实时反映疏解项目的土地要素保障情况。
基于TIM的土地利用情况和审批效率监测场景。融合各类信息平台监测数据,智能感知用地变化情况,实现对雄安新区土地利用情况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形成基于“空间证据”的定量评估报告,研究提出用地政策的优化建议。
下一步,雄安新区将继续按照自然资源部工作部署,深化从BIM向TIM的升维研究,以业务需求为牵引,以智能工具和算法模型为支撑,为CSPON建设工作提出雄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