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懿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多年行业专注
大型项目BIM解决方案
021-54282388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智能建造克服施工难题 深圳机场又一跑道即将亮相
智能建造克服施工难题 深圳机场又一跑道即将亮相
文章出处: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24 点击数:

深圳市建筑工务署消息,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场地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已全部完工,并通过国家自然资源部填海竣工验收、市区质监部门的工程竣工验收和民航质监部门的场地移交评审会,目前市机场集团正在开展机场工程施工。

  资料显示,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位于深圳机场二跑道和广深沿江高速之间,长3600米,宽45米,飞行区按照最高等级4F级建设,可起降A380等各类大型客机。

  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场地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规划用海面积约285.5万平方米,实际填海面积281.5万平方米,陆域形成面积约238万平方米,软基处理面积约257万平方米,新建外海堤总长约7437.7米,跑道区长3600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外海堤、跑道区、滑行道、土面区、水面区、场区围堰、穿越道及绕行滑行道、南侧灯光带共八个功能分区的场地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

  据了解,深圳机场现有的两条跑道是按照4500万旅客的容量标准设计。去年全年,该机场累计实现旅客吞吐量5273万人次,已大大突破其容量标准,再加上第一跑道已投用30年,亟须“腾出手”来,对其进行全面检修,以保障飞机起落安全。从实际需求来说,深圳机场迫切需要扩建第三条跑道。经反复论证,市政府最终决定,通过填海形成新的陆域,用于第三条跑道的建设。

  智慧化平台调度施工船舶高效运作

  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施工现场位于广深沿江高速机场段特大桥内侧。项目建设期间,仅有一个通航孔可用于施工船舶通航。由于项目施工船舶数量多、种类复杂,导致通航孔的通行压力较大,安全风险高;且船舶在施工区域内分布密度大,作业面存在交叉,船舶碰撞的安全隐患较大。

  为确保船舶施工通行安全,项目在现场建设了一座智能化的船舶调度指挥中心,并开发了“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强化对水上施工船舶的管控,确保施工船舶的通航及施工安排有序。船舶调度指挥中心以船舶调度为重点,同时对现场施工的船舶及人员进行定位、协同工作、智能分析、风险预控,可以合理解决施工现场船舶数量多、通航孔船舶进出频繁等问题,实现船舶运输与通行科学化、可视化、智能化管理。

  24小时实时监测施工安全

  因项目施工场地紧邻广深沿江高速机场段特大桥,最近距离仅72.5米,施工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广深沿江高速桥梁偏移。所以,广深沿江高速使用方要求:三跑道项目建设期间,广深沿江高速桥墩变形不得超过5毫米。

  如何保证这一点,确保安全可控?经三维数值模拟分析和研究评估决定,项目在充分考虑设计方案优化和施工技术保护措施的基础上,采用自动化实时监测技术,借助北斗定位技术,对广深沿江高速机场段特大桥桥墩、箱梁、水下土体进行远程实时自动化监测,实时采集桥梁、桥墩的变形数据,并同步传输至项目监控中心,实现实时、连续、远程、智能、自动监测现场施工对桥梁的影响,就像对待“ICU”的病人一样,时刻关注它的丝毫变化,一旦指标异常,立即叫停施工并采取措施,确保安全。最终证实,项目实施期间,广深沿江高速机场段特大桥的变形被精准控制在了3毫米以内,确保了广深沿江高速机场段特大桥的安全。

  BIM技术推进质量、进度、安全创新管理

  除了船舶调度和降低施工影响外,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场地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还采用BIM技术,对进度、质量、安全等方面进行智能化管控,以管理信息化、可视化、自动化为导向开展协同创新,将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数据关联起来,以数据为驱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标准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

  例如,为直观了解现场实施进度,项目基于BIM技术研发了进度动态管理系统,无损导入施工进度管理计划,实现与BIM模型的自动绑定,动态分析进度情况,合理调整资源和效能,有效辅助决策层对项目进度的把控,实现最终的进度把控目标;利用BIM模型可视化的特点,通过动画、三维交底等多种形式,提升质量交底准确度、开展危险源辨识及风险防控培训,实现质量与安全管控。

  目前,深圳机场三跑道扩建工程场地陆域形成及软基处理工程已进入竣工验收后的场地移交阶段,机场三跑道启用指日可待。

  据了解,深圳机场三跑道建成后,深圳机场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8000万、货邮吞吐量260万吨的需求目标,有效提升深圳机场运行保障能力,有力支撑深圳国际航空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机场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