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懿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多年行业专注
大型项目BIM解决方案
021-54282388
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 交通基建的“灵魂工程师” ——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交通基建的“灵魂工程师” ——记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文章出处: 作者:马闪闪 本报记者 梁熙明 责任编辑: 发布时间:2024-06-28 点击数:

南京长江五桥“BIM+GIS”建设管理数字化平台。


今年年初,贺岁电影《抬头见喜》的第一个篇章《姥爷勇闯元宇宙》中,外孙利用数字建模技术让姥爷与已故姥姥再次相逢的桥段让观众感动不已。电影中的这一场景,在交通运输建设领域同样有迹可循。

人们梦寐以求可以看到过去和未来,或缅怀曾经,或启示当下。建筑信息模型(BIM)就是这样一种可以打破时空局限的技术,建设者可以通过它看到工程任意时段的情景,从而解决“错漏碰缺”,提高设计与建设质量。

作为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简称BIM研发中心)利用BIM技术,在数字空间里“孕育”出无数个公路、桥梁与隧道。在这里,一个个交通工程仿佛来到平行时空,接受来自不同场景下的模拟、实验与推演。成立6年多来,BIM研发中心依托中路高科交通检测检验认证有限公司,构建出完整的多维数据系统,在“云端”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开创了一片天地。


实践派 做BIM技术真正落地应用的行动者

道路信息与仿真数据互通、真实动态车流直观展示……2020年11月,京沪高速公路莱芜至临沂段改扩建工程提前10个月通车。该项目全要素、全范围应用BIM技术,通过BIM技术实现智能设计复核,有效规避方案偏差,大幅提升了在不中断交通情况下的作业效率;

隧道状况全息感知、事件秒级发现……在柯(桥)诸(暨)高速公路,数智建管系统管理驾驶舱正加快建设,将具备重点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

三维施工模拟、智慧工地信息化……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过工程建设信息实时采集等功能,创造了主塔从8天缩短至5天浇筑一节段的“黄茅海速度”。

谈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些人可能觉得很传统。但BIM研发中心副主任王晓晶觉得,随着技术创新和数字赋能的深化,交通运输行业也会面临新的机遇,BIM技术的应用就是一种很好的体现,上面的3个场景就是真实的例证。

在交通运输部2017年发布的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认定名单中,聚焦BIM技术应用研发方向的有5家,BIM研发中心正是其一。

最初,BIM研发中心的成员主要从事智慧桥梁项目,随着行业对于数字化的需求越来越大,又适逢成立研发中心,就专门组建了BIM团队。这几年,BIM研发中心成员的足迹越走越广,业务范围也逐渐从特大桥梁拓展到高速公路和隧道。经过多年发展,BIM研发中心产品已形成了三大板块——BIM建模及应用、建设管理数字化、养护数字化。

BIM研发中心的三大板块契合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一体化”的趋势。自成立以来,BIM研发中心承担了交通运输部BIM技术应用示范工程——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BIM技术应用与示范,南京长江五桥、龙潭大桥等5座跨长江通道工程BIM及信息化,成为了BIM技术应用及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领域的行业龙头。

作为支持国家政策落地的“国家队”,BIM研发中心一头连接着业主、一头对接着管理者,一直承担着标准化咨询的工作。BIM研发中心总工程师李润达说,中心根据近年参与的项目,研究建立适应国际化要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基础设施BIM技术应用标准体系,包括数据模型标准、BIM技术指南和应用等,加速推进BIM技术在行业落地应用。

BIM研发中心团队交流研讨。



服务派 做满足全链条需求的“技术+”

早期BIM技术受限于计算机性能,尽管模型十分精细,但宏观建模聚焦于细节,难免存在失真,效果也会有一些折扣。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传统行业接受信息化赋能的需求越来越大,BIM技术的应用也发生了革新。

这两年,BIM研发中心的变化很大。凭借着从事智慧桥梁项目时对建模技术的深厚积累,中心开拓创新、厚积薄发,紧跟行业需求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推出了包括产品、平台等全链条的应用服务。

“BIM技术的全链条应用正引领人才培养的新趋势,从偏向于技术变为基于技术、结合需求、面向市场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李润达解释说,“技术+”人才不仅要了解BIM技术,还要掌握行业知识,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养护和监测全链条都要有一定了解。

说起全链条应用,南京长江五桥“BIM+GIS”建设管理数字化平台项目很具有代表性。南京长江五桥是国家“十三五”期长江干线流域重点过江通道工程,建设初期面临着异常艰巨的现场远程进度监控与风险隐患管理的有效监管。

“我们以工程管理需求为导向,开发建立了基于BIM技术的南京长江五桥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有效支撑了大桥建设过程的协同管理。”BIM研发中心高级工程师尹新刚介绍,2020年年底大桥建成通车后,通过建设期到运营期编码、模型、数据的高效互联互通,实现桥梁全寿命智慧化管养。

业务领域的全链条,还驱动团队中的青年人才不停去做新的研究。翻看桥梁团队成员的履历,不难发现这群人背景之丰富。李润达与尹新刚是土建工程出身,其他团队成员有的来自计算机专业,有的来自建筑工程信息化专业……就是这样一支多专多能队伍,为BIM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注入了很多新点子。


乐观派 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探索者

“我们与业主单位,从夜里10点一直沟通到第二天凌晨。”BIM研发中心工程师林泉接手南京长江五桥工程建设信息管理系统时,项目核心参建单位已开工了近一年时间,对于BIM协同管理平台有很多“不理解”“不满意”。如何让各单位了解、接受、规范化使用BIM协同管理平台,是林泉面临的最棘手问题。

“看似先进却无用。”因为无法融入到传统生产方式之中,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价值去向曾一度引发争论。进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领域,BIM同样经历着“成长的烦恼”。

在瞬息万变的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时候难的不是使用技术,而是让人接受新的技术。BIM研发中心团队成员不止是工程师,更是技术的传播者。

每每开展项目,他们都会围绕需求、功能、制度等方面组织一场场别开生面的培训会、宣讲会,力争让各参建单位在短时间内认识了解BIM技术的奥妙,为管理推行、现场数据采集打牢基础。

“搁以前,谁抢在前面谁就先动工。”林泉说,这样一来,拆改、返工是常事。现在利用BIM技术精密的计算推演,可以让每道工序被精准排序,大幅缩短工期。在一次次成果交付后,项目建设者对BIM技术逐步产生了信任,交流方式、态度、语气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大家还成了朋友。提起这些转变,林泉的眼里充满自豪。

在我国交通基础建设领域快速推广使用BIM技术,单纯采取“拿来主义”是行不通的。BIM是一套社会技术体系,要与国内的标准和实际情况对接,还有大量的二次开发工作要做。

成立至今,BIM研发中心开发了基于BIM的设计、建设、养护、运行全生命周期开放式协同共享的软件平台,解决了行业BIM应用缺少协同应用平台、系统重复建设、建设养护应用数据分散无法汇集等问题,在国内初步形成了“全过程应用服务”的BIM应用技术链条。

让人欣喜的是,BIM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路径也在逐步廓清。围绕建管养一体化,BIM研发中心建立了贯穿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的BIM模型及编码标准,起草了《公路桥梁数字化基础平台信息模型编码标准》等团体标准,解决构建公路桥梁基础设施数字化应用过程中模型与数据无法跨阶段传递的技术问题,突破了模型数据与建养脱节的窘境。

青松寒不落,碧海阔愈澄。这些年,智慧交通大力发展,BIM行业的从业人员越来越多。入局者增多,领域逐渐拆分。王晓晶却对此保持乐观,看到了机遇:“市场大了、人多了,BIM行业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6年多来,BIM研发中心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70余项,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交通BIM工程创新奖特等奖3项。这些科技成果不仅夯实了BIM研发中心自身的发展之基,更为助力加快交通强国建设、实现交通运输高水平创新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本文图片由 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应用交通运输行业研发中心 提供